news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指责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那你和清朝古人又有什么区别

2021-11-01 14:00:15
中国的科研工作有不少问题,在很多领域都需要改进,但我们并不需要盲目自卑。

有这么一种声音,说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言下之意中国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有问题,尽研究一些没用的东西,严重浪费国家科研资金。

这种声音不仅民间存在,一些重量级官媒也人云亦云的这么说,你把“中国科研投入效益差距大”“成果转化率低”等当作关键词上网一搜,就能看到一堆此类文章。

他们说的还挺头头是道,还能列一大堆数据,比如说2015~2017这三年,中国高校获得了160236项发明专利,但仅仅只向市场出售了7957项,仅仅只有4.97%的专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产生了实际经济效益。

而为了这7957项实际应用的专利,国家每年投入了上万亿的科研经费,哪怕出售专利的钱不和科学家分,全部收回国家,也最多只能收回1000亿,至少90%的国家科研资金打了水漂。

而反观美国,专利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为50%,也就是一半的专利都产生了实际的经济效益。

为什么中美双方的专利成果市场转化率差距如此之大,那自然是因为中国很多人为了出专利而出专利,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重量不重质,纯粹是为了混职称,拿奖金,所以才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专利都束之高阁,浪费国家资金。

以上逻辑是不是听起来完全没问题?是不是感觉中国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遏制了科学的研究,导致科研资金浪费如此严重。

接近10倍的效率差距,代表我国要比美国多10倍的科研资金才能让双方的科研水平打成平手。

这怎么打,美国本来就是世界第一富国,中国科研资金不可能比美国多10倍的。

你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你被带了节奏,直接跳入到了思维陷阱。

专利转化率高不一定是好事,专利转化率低不一定是坏事。

首先,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带来经济成果的,附属于科学的科技研究才会带来经济效益,从古至今科学家的收入都很低。

其次,只有以企业主导的“科研”才能带来高经济转化率的科研成果,但进展极其缓慢。

先说第一个。 

真正的科研是不带来经济成果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纳闷了,研究科技是为了造福世界,如果科技不能带来经济成果,无法实用,那我们研究科技干嘛?

你有这种思维很正常,因为这就是数千年来的中国思维,也是中国迟迟不能诞生真正科学的主要原因。

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实用的东西。

科学家,从古至今的收入也都不高。

别说中国,就算欧美国家也一样。

这些东西都很违反常识,所以我需要举例证明。

西方最伟大的科学家有哪些人?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

大部分人想到的,一定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可谓是人类科学家之首。

牛顿做出的贡献举世公认,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被尊称为牛顿爵士,但牛顿并没有因此发财,前半生相当的贫困。

牛顿三大定律有啥用?万有引力又有啥用?是能吃,还是能帮英国政府多造一艘军舰?你哪怕能帮工厂提升一点点效率也行啊。

这东西一看就很有用,但应用到实际,好像对所有人又都没啥用。

工厂主不会因此向牛顿付费,舰长也不会因此觉得是牛顿帮他打赢了战争。

因为牛顿三大定律啥用都没有,所以哪怕牛顿的研究成果确实震惊世界,但牛顿的年薪只有100英镑,比一个正常大学老师的薪资多一点,白领级,大概相当于今天中国的20万人民币吧。

温饱是没问题,但富贵什么的是别想了。

除了荣誉,牛顿一无所得。

1696年,牛顿53岁那年,他的好朋友哈利·发克斯爵士推荐牛顿担任英国皇家造币厂督办一职。

牛顿很聪明,极大的提高了铸币厂的工作效率,为英国皇室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牛顿创造了价值,所以牛顿的年薪被直接提升到了2000英镑,是他以前收入的20倍,相当于今天的400万年薪。

靠着这笔钱,牛顿终于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到底是牛顿三大定律重要还是铸币厂重要?

在普通中国人看起来异常重视科学的英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铸币厂更重要。

因为铸币厂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

至于爱因斯坦,很有名,但也是出了名的穷。

1919年爱因斯坦和前妻米列娃离婚时,在离婚协议里清楚的写着,爱因斯坦将用未来“可能”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来支付给米列娃的赡养费。

这份离婚协议表明爱因斯坦非常有把握自己能获得诺贝尔奖,也表明米列娃同样相信爱因斯坦能获得诺贝尔奖。

但同时也说明,爱因斯坦穷的要靠诺贝尔奖来支付赡养费,而且还是未来的诺贝尔奖。。。

幸好,在1921年爱因斯坦顺利拿到了诺奖,那一年爱因斯坦42岁。

1924年,45岁的爱因斯坦取得了这辈子最后一个重大发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33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抓捕,54岁的爱因斯坦到美国避难。

那个时候的美国,又有钱又缺科学家,非常需要爱因斯坦巨大的名气,面对爱因斯坦3000美元年薪的要求,非要给他16000美元,希望获得千金买马骨的效果,但爱因斯坦觉得你美国政府这么搞,会显得我很爱财,破坏了我的名誉。

为此,双方谈判了好久爱因斯坦才同意。

所以到了美国后,爱因斯坦是不穷的,但爱因斯坦的主要研究成果,都是他很穷的时候完成的,到美国后的爱因斯坦最有价值的是自己的名气,而不是科研能力。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工厂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付费,而他在1924年发现的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成果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也没有任何工厂为其付费。

除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并没有获得什么“经济价值”,只有名气,其他一无所有。

市场不认可爱因斯坦的原因也很简单,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确实没有什么实用性,没有任何工厂认为自己需要付费购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那个啥凝聚态。

反观中国古代,那可是极度的重视科研成果。

没错,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古人相当的轻视科学,但极端重视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古代军队屠城的时候,哪怕是美女都可以杀,但工匠是肯定不能杀的,所有的工匠都一定要带走,每一个都是宝贵财富。

仅以看起来文强武弱的宋朝为例。

970年,冯继升发明了火药箭,被皇帝重赏。

1000年,唐福发明火药罐、火蒺藜,也被皇帝重赏。

1002年,石普发明了新火药箭,皇帝重赏,且下令印刷他的图纸下发到各地军队。

1040年,宋仁宗下令把全国所有的军事科技整理成册,编撰出《武经总要》。

而到了清朝,统治者依然愿意重赏发明出有用科技产品的工匠。

威力巨大的火炮,满清统治者看到的一瞬间就爱上了这东西,康熙征准噶尔跑那么远都要带着火炮,所有火炮工匠都重金养着。

能够大幅增产的红薯、土豆等作物,满清统治者看到的一瞬间就爱上了这东西,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全国推广种植。

因循守旧,明明看到好东西但就是不用,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古人没有你想的那么傻。

如果古人不用你的科技产品,那一定是说明你的科技产品不够好,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用。

只要他们认为有用的,一定第一时间采纳。

康熙说: 

“天文历算,为王朝定鼎制历之所需;西洋铳炮军器,为护卫百年之国祚之所需;钟表器物,则为圣躬赏玩之所需。”
而《四库全书·总目》中写道: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简单的说,清朝人认为西方人的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是可以采用的,而其学术是需要禁传的,因为“夸诈迁怪”,没啥用。
下面这东西,百无一用,学它不是有毛病么。 
图片
实用的科技产品没有人不喜欢,也没有人会拒绝。
如果你要求科学家只能研究实用的科技成果,那你和清朝人的思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为什么科学诞生在西方 
看完上述事实,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古代中西方的政府对于科研的态度都一样,只要实用的东西,不要虚头八脑的所谓理论,所以西方的大科学家待遇并不高,并不是发明了牛顿定律就立马被奖励亿万财富。
那为什么科学诞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不是看起来都一样么?
这就和中西方的传统有关了。
在社会财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中西方的人都开始捣鼓一些“没啥用但很有趣”的东西。
中国选择了文科,拼命钻研诗词歌赋,诞生了一大批顶级诗词,没事就研究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问题。
西方选择了理科,拼命钻研数学物理,诞生了一大批顶级科学,没事就研究公式和原理之间的逻辑问题。
初期的科学和诗词歌赋一样,纯属好玩,一点用都没有,属于达官贵人消遣的乐趣,既不能增强国家的国力,也不能增强国家的军力。
大家不觉得中国古代大诗人的角色,和西方古代大科学家的角色很像么?
弄出来的东西都是天赋的体现,都能令人拍案叫绝,但都没啥社会实际价值。
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名满天下,能获得天下人的尊重。
李白仅仅凭着写诗的才华,就能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磨墨,这江湖地位不亚于牛顿。
但李白的东西啥用都没有,并不会有企业为李白的诗词付费,这点也和牛顿很像。
当然,出名也是有好处的,李白要卖点啥手稿,通常价格都很高。
爱因斯坦也是,虽然穷,虽然没人愿意付费,但名气打出来后,拍个手稿就能拍几百万美元,比工资高太多太多了。
西方古人研究科学并不能带来实际收入,但人家纯粹把这个东西当成乐趣,和古中国人研究诗词的态度是一样的。
因此,科学在西方古代度过了漫长的孕育期。
但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科学不能体现出任何价值,国家也被东方的上帝之鞭反复吊打,蒙古铁骑带着一些工匠就能打好几个欧洲。
当蒙古铁骑开始屠城的时候,下面这些公式虽然好玩,但真的是卵用没有。  
图片
微积分,空间坐标x,波函数,这些东西有用吗?
你就算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回古代,也一样守不住城,照样被一刀两断。
中国古代确实轻视科学,但只要重视工匠们的研究成果,一样可以在科技上丝毫不落后于西方,甚至多个领域遥遥领先。
我是轻视理科,但我没有因此遭到任何惩罚啊,甚至都能在战场上吊打你,那我干嘛要重视理科。
而发达的文科,让中国人可以长期统治广大的地盘,内部不生乱不分裂,每个先进人文理论的出台,都能直接且明显地帮统治者凝聚自己国家的力量。
脑袋不蠢的统治者,都知道怎么选,很明显文科更有用。
那帮喜欢玩理科的西方人,从未建立过稳固的帝国,几千年里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彼此互不认同,带来了极大的内耗。
假如科学没有给西方人带来如此离谱的力量提升的话,中国古代皇帝认为西方那一套纯属奇淫技巧,全民学理科纯属祸国殃民。
其实,一点没错。
中国人领先了几千年后,意外出现了。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业余爱好的科学研究,在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了任何人都没想到的质变。
千年未有之大变,也给专精文科的中国带来了千年未有之大劫。
蒸汽机被发明了。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一个科学家,但更严格的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工匠,也就是俗称的发明家。
类似于蒸汽机这样通过外力来工作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工匠也发明了很多。
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工匠马钧就发明了"水转百戏图"进献给魏明帝曹睿,以水力驱动机械,精妙程度远胜于蒸汽机。
类似的关于水车、风车之类的东西,中国也有很多。
但没啥用,"水转百戏图"再精妙也只是个玩具,无法产生任何社会价值,被统治者定义为“奇淫技巧”,纯属一乐。
其实瓦特的蒸汽机,如果放到了中国,一样会被定义为“奇淫技巧”。
不是统治者不识货,是这东西真的没啥用。
蒸汽机可以提升效率,解决人力,用更少的人产出更多的产品。
如果是现代社会的机械,只要不是白痴就能一眼看出其巨大价值,但早期的蒸汽机可真没这个价值。
投资巨大,收益较小,只能节约一点点人力,连英国人自己一开始都质疑蒸汽机这玩意到底有啥用。
到了中国,那就更没用了。
因为中国发达的文科,导致国家统治异常稳定,内耗极小,过多的人口导致人力异常便宜。
只有在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中国的人口才会急速减少,而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可能有人安心搞什么机械研究来提升人力效率的,多想想怎么打造一点刀剑铠甲更靠谱。
因此早期的蒸汽机在中国,那纯属亏本的东西,我花那么多钱造这玩意,为什么不多雇佣几个人?
但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饱受人力不足的困扰。
不发达的文科,导致了欧洲处于常年打仗的状态,英法打仗一打就是什么百年战争。
欧洲的文科之落后,让欧洲的打仗纯属是打仗,打赢了无法同化当地人,打输了也不担心被占领军同化。
打了几千年,欧洲还是一大堆小国家,输赢都毫无意义,但大家就是要打架。
因为战争极度损耗人力,所以欧洲常年缺人,整个欧洲从未进入过稳定大一统,国家人力高度富裕的时期。
而在中世纪末期,黑死病又袭击了欧洲,导致整个欧洲人口大幅减少,一个半世纪都没有回复元气。
如此之久没有回复人口数量,不仅仅是黑死病的原因,黑死病可没那么厉害。而是在黑死病爆发后,欧洲各国情况刚好一点,又要打架,谁也拦不住那种,导致人口持续被损耗,恢复缓慢。
而黑死病爆发后不久半个多世纪,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很多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泛指1400年到1700年,300年的时间欧洲殖民者利用帆船跑遍了全世界,1601年的时候荷兰殖民者甚至都跑到中国台湾了,后来还强占了台湾岛,然后和郑成功干了一架。
大航海时代开辟的殖民地给欧洲带来了很多红利,极大的增强了欧洲的国力,也促进了很多工匠捣鼓出了不少发明,所谓文艺复兴也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但是欧洲殖民者依然被郑成功吊打,因为此时的欧洲科学还没有到质变期。
不过大航海时代给欧洲带来了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人力缺口大到离谱,广大的殖民地让欧洲人不愁原材料,不愁市场,就是发愁没人干活。
任何能提升人力效率的机械,都有工厂愿意买单。
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
卵用没有,但欧洲人的文化传统让他们对这种好玩的东西保持了兴趣。
1698年的托马斯·塞维利和1712年的托马斯·纽科门都分别制造出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
有点用,但也没啥用,有和没有差不多。
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把纽卡门蒸汽机的工作热效率提升了3倍多,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有用的蒸汽机。
从此,欧洲步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这种纯属工匠发明的东西,即便有用,按照人类的发展历史,也很快因为技术扩散导致所有国家都有。
古代的炼钢术比蒸汽机有用太多了,那堪称是古代核武器级别的技术,能轻易灭国的技术突破。
但发明炼钢术的工匠并没有因此成为权贵阶层,因为你发明这个技术之后就没啥用了,后续也很难有什么突破,只要有另外一个人学会你这个技术,那你的价值就很低了。
掌握文科能力的统治者,可以整合数万人,乃至于数百万人的力量来集中使用这一技术,能轻易的击败所有人。
而掌握炼钢术的工匠,连整合自己三个儿子的力量都困难,统治者略施小计,他小儿子就直接把技术卖给统治者了,因为觉得父亲偏爱老大,而皇帝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是天底下最认可自己才华的人,比自己亲爹还亲,绝对是知遇之恩。
最后,全家都只能被招安。
文科为王,是战场上打出来的结果,文科确实比理科有用。
但欧洲那边发生了意外。
蒸汽机发明后,本来仅仅应该只是一个工匠的发明,数百年后肯定要慢慢传播到中国的东西,成了一个启动点,欧洲科学厚积薄发的启动点。
蒸汽机确实不代表什么,但当企业和工厂愿意为蒸汽机买单,付给瓦特天文数字的专利费用后。
欧洲那群玩科学的人,眼红了。
这群玩科学的人实在是太穷了,哪怕名满天下也一无所有,最多在大学教个书。
瓦特提升蒸汽机的效率后居然能赚这么多钱,任何人发明任何能提升效率的技术申请专利,都有工厂愿意买单,那我也可以试试啊。
积累了几千年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这个时候突然有用了。
通过数学的计算,通过对物理原理的认知,欧洲的科学家转行当工匠后,可以轻易的设计出大量精巧绝伦的机械,有很多工厂愿意为此买单,因为这些东西确实提升了工作效率。
有钱赚,科学家越研究劲越大,而不断涌入科学领域的财富也导致了更多人愿意研究科学。
工业革命不单单指的是蒸汽机,区区一个机械根本不可能撼动世界,工业革命指的是那百年时间里科技持续的进步,无数的发明成果。
欧洲步入工业革命75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队吊打清朝人。
清朝人被打蒙圈了,因为几千年里这种事情从未发生过,他们根本想不通为什么英国人可以这么牛。
其实英国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可以这么牛。
反复回顾历史,这真的是个意外。
炼钢术,头一次可以持续进化,而且是以每20年就彻底淘汰上一任炼钢术的恐怖速度进化,并且在几十乃至于几百个领域同时出现,技术的数量以万为单位计算。
工匠们的小儿子太多,而且源源不断的冒出来,远远超过了统治者的拉拢速度。
科学和科技是不同的 
虽然工业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力量提升。
但欧洲的统治者们,依然不怎么重视科学。
科技是必须重视的,但科学就算了。
可以给点荣誉,但给钱,给很多钱,这不可能。
欧洲的科技爆发,是工业界对科技持续不断的正反馈所导致的结果,而最核心的科学研究者,却因为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经济价值,而持续贫困。
对于这些科学研究者,欧洲政府的态度非常佛系,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欧洲所有的大科学家,几乎都在大学教书。
因为在大学教书,是他们唯一能对社会产生价值的技能。
教书之外的时间,科学研究是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存在的。
追寻真理,寻不到你就是个教书匠,寻到了那你也就是个名满天下的教书匠。
发光发热全靠兴趣爱好,纯属用爱发电。
幸好,绝大多数科学家一生最大的成就都诞生于35岁以前,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玩的。
科学和科技是相关,但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科学完全无用,对人类有用的是科技,但所有科技的根源其实都是科学。
如果你搞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实际应用,那你实际上就是个投机者,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科学。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他说: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
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
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会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科学是面包,科技是面包屑,但科技能挣钱,能强国,科学不能。
中国古代之所以落后,就是只满足于能带来实际价值的应用,而从不愿意花费精力去追寻背后的原理。
但研究真理的人确实没有啥实际价值,没有任何企业和工厂愿意给他们付钱。
美国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美国的科学发展路 
美国是如今的世界科学中心,但美国实际上相当的不重视科学家。
谈到美国科学家的待遇,有一个事例非常出名。
上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华人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后,其任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奖励了他一个特殊待遇:可以获得一个学校停车厂的“优先车位”。
在美国,院士头衔是一种“非物质化的荣誉”,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奖励,更没有什么特权,除了有名,其他一无所有。
为爱发电,是欧美科学界的传统文化。
那为什么如今的美国科学那么强?
实际上,自从美国建国一直到19世纪末,美国人压根就不关心科学,只关心能带来实际价值的科技。
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后说: 
在美国,人们只关心科学的纯应用那部分。我怀疑,欧洲社会那种纯理论的研究是否能在美国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中生根。 
美国的科学氛围,非常的差。
189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升至世界第一,但美国并没有什么大科学家。
那个年代的世界科学中心,是欧洲,是德国。
就算是到了希特勒掌权的时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看起来相当凋敝的德国,依然是美国最聪明年轻人的首选留学对象。
德国海德堡、莱比锡和哥根廷这样的城市,是当时人类科学的灯塔。
在1930~1940年,美国的创新主体是工业研究实验室,全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是政府占12~19%,工业63%~70%,大学9~13%。
通用电气的研究实验室,贝尔电话的研究实验室,这些地方源源不断的诞生大量的专利成果,培育出了大量的科技研究工作者。
但是,这些地方不可能诞生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用。
在二战刚刚爆发时,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数量遥遥领先,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水平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不仅比德国差,也比英国法国等国差很远。
但二战把整个欧洲打残了。
因为二战,爱因斯坦这样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被迫从德国跑到美国避难。
因为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军成功的把整个德国的科学家劫掠一空,直接把这些人的肉体搬到了美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诺贝尔奖及其他多种奖项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数据,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人类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后,全世界的优秀年轻人都源源不断的来到美国留学,再加上美国世界第一国力带来的经济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年轻科学家选择了留在美国,形成了良性循环。
因此,美国的科学发展路很清晰。
想让中国科学崛起不难,你把世界最强科学国给占领了,把他们的科学家全部抢到自己国家里,这事就成了。
但很明显,这一招中国没法学,我特么要是有这实力还用头疼这个事?
怎么通过正常途径实现科学反超?
正常途径是不可能实现科学反超的,因为科学家极难被识别出来。
做出成果之前,拥有科学家天赋的人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做出成果之后,科学家其实也没几年黄金时光可言了,大部分科学家重大成果都出现在35岁之前,这个自然规律牢牢限制了我们通过重奖著名科学家让他们大量产出科学成果的可能性。
一个科学家,一旦著名了,就基本不可能再产出什么重大科学成果了。
科学家的成果本来就没啥经济价值,而35岁之后的科学家甚至连这没啥价值的科学成果都基本不产出了,但25岁之前的科学家基本都在读书。
科学家这么玩,让大家很为难啊,想帮你都使不上劲。
所以还是通过其他手段想办法吧。
1957年,苏联发射了开辟人类航天时代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
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惊恐的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集中全国的力量迎接苏联的威胁。
1958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防卫教育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大大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各层次科学教育的资金支持。
从1957年到1968年,美国进入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黄金的时期。
6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甚至达到了美国总科研支出的2/3,远远超过了私人工业部门。
这个阶段,史称星球大战,美国政府砸了天文数字的费用研究了一堆不产生实际经济价值的东西,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主观上看,美国政府投入这么多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苏联的挑战,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但客观上,美国政府这么做的确导致了美国科学技术的爆发,彻底消化吸收了从德国劫掠来的科学家,把整个美国打造成了人类科学中心。
但美国纳税人指责政府在浪费钱,因为这么多钱砸下去,根本没看到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于是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开始退坡。
从198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开始落后于工业界,苏联解体后更是大幅滑落。
到如今,美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比例滑落到了接近1930年代的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科研专利市场转化率高的秘密。
整个美国的科研投入以私人企业为主导力量,他们不可能浪费一分钱去搞什么没用的研究,不能转化的专利完全都是因为当初对市场方向的预判出现了问题,不然专利转化率能飙升到100%。
这才是一个传统的美国政府对科研应该有的态度,就是佛系对待,不管不问。
《自然》杂志曾在2016年公布过一项薪酬调查,20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有29名医学研究者的人均收入超过100万美元,而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博士后年收入仅在5万美元以下,只比美国平均工资高一点。
薪酬按金字塔分布这并不稀奇,但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就那样,这收入在中国人看起来很高,但和美国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你真不能说美国政府重视科学。
美国能吸引全球科学工作者,完全是凭自己的国力优势欺负人,他们的企业实在是太有钱了。 
中国应该怎么做才能弯道超车 
二战后,美国科学弯道超车共有两大因素,第一个是抢了德国的科学家,第二个是曾集中国家的力量疯狂投入科研数十年。
前面一个没法学,后面一个还是可以学一学的。
集中国家力量投入科研肯定是有效果的,但会有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玄学,哪个方向是正确的只有鬼知道,科学家是肯定不知道的。
你再让政府去主导,那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才算是见鬼了。
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其实很简单,政府别投入一分钱,完全让私人企业去主导,那成果转化率马上就上去了。
印度这个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就很高,远远高于中国,因为政府对科学投入的热情很低,佛系对待。
但你绝不能因为印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远高于中国,就认为印度的科学水平比中国强,这简直就是荒谬。
完全由私人工业部门去主导科研,优势是资金使用效率高,缺点是你企业有多大的实力才能办多大的事,企业不行科研就不可能行,而且反哺科学界的资金效率异常的低。
这条路美国走了几百年,一直是个科学弱鸡,直到二战后抢了德国的科学家才算好转。
中国完全按这条路走,基本不可能超越美国,或者说慢慢打基础,打个几百年基础,一点点的追赶。
如果你愿意等几百年,你也可以走这条路,让私人企业慢慢积累科研力量,慢慢反哺科学界。
一旦你采用政府大力投入的策略,你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定暴跌。
中国政府是这样,美国政府也这样,不信你可以搜一搜星球大战期间美国纳税人是怎么骂美国政府的,直接把那帮申请美国政府科研经费的人骂成了诈骗犯和贪污犯。
但这种浪费钱,并不是真的浪费。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穷,非常穷。
搞科研的人还强一点,因为“有用”,搞科学的那是真的穷,因为“没用”。
科学家除了教书,真的没地方可去,百无一用,连自己都养不活。
政府集中资金投入搞科学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确实不高,但客观上确实是养活了这些“科学家”。
得到政府投入后,科学研究者的整体收入水平,比当前中国国力应该给予科学家的正常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了一截。
而对于做出成绩的科学家,比如获得长江、杰青、千人等头衔的,学术水平在业内得到公认的,国家给的起步薪资就是50万,上不封顶。
给这些待遇的意思只有一个,让那些年轻的,那些潜在可能做出重大科学成果的人好好努力,只要你干出成绩了国家一定让你名利双收,不会亏待你,包你风光到老。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院士,中国科学家的天花板。
中国的院士权力之大,能动用的国家资源之多,其上书意见在国家眼里的分量之重,也远远不是美国院士可以相比的。
美国的院士是个纯粹的名誉头衔,中国的院士可不是。
目前,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整体薪资水平确实不如美国,差距还不小。
但如果你把美国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美国全国平均工资相比,把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中国全国平均工资相比。
很明显,中国对科学研究更加重视。
科研指的是科学研究,不是科技研究,科技只是科学的应用部分,科学才是根基。
短期内提升科学水平,只能靠国家补贴。
这些钱做出来的成果转化率肯定不高,但只要打击排除掉那些故意骗钱的人,科研资金肯定是没有浪费的,因为这些钱甭管到哪了,毕竟到科学界转了一圈,对提升科学界吸引力是有巨大帮助的。
目前来说,这是唯一能让中国科学实力弯道超车的手段。
不完美,但没有更好的办法。
等私人企业慢慢发展起来,慢慢反哺科学,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只对科技感兴趣,对科学兴趣不大。
但没有科学,就不可能有科技。
政府重金投入科研弊端很多,管理也极度困难,但这是中国唯一可以迅速跨越中美科技差距的办法。
中国政府这么搞,一年不可能抵得上美国一百年,但一年抵美国两三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全世界的科学家越穷,这种直接输血的策略效果就越好。
你是百无一用,企业不搭理你,但我愿意给你钱。
目前中美的科学差距很大,也许有五十年那么大,但肯定没有一百年那么夸张。
只要政府坚持投入,按一年抵两三年算,追起来好像也挺快的。
康熙二十六年,牛顿发表三大定律。
乾隆四十一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嘉庆二十五年,安培发现安培定律。
道光六年,欧姆提出欧姆定律。
道光十一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
这种事情,以后不会再出现了。
等我们把理科追平后,我挺想看看欧美那边打算怎么去补文科,是不是非要被打醒了才愿意补课。
 

Copyright © 2021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科理研(山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轴网